續3,三、 諸證的意義與體質類型

(三)陰陽與虛徵的關係 :

經文對虛的概念也作了明確說明;“精氣奪則虛。”精氣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但是無論是先天之精還是後天之精,它們都是由臟腑的生理功能所化生的具有營養,化生機體組織、細胞,組成機體器官的精微物質大分子,蛋白質和核酸。 氣血是精的內涵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機體臟腑的生理功能化生氣血津液的功能喪失了,或者減弱了,就表示機體的生理功能減弱了,或生成精氣所需的陰性物質減少了,就是虛。 虛包括陰虛和陽虛。 陽虛是指機體的生理功能減弱,陽氣和陽性物質生成不足;陰虛是指生成的陽氣過多,而使生成陽氣和陽性物質的陰性物質減少,不能充分供給機體生理功能所需。 所以虛也有陰陽之分。

1、陰虛與血虛:

《素問·調經論》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是故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這裡所言“氣之所並為血虛”,是指亢盛的陽氣與血液並行於血脈之中,是謂血虛;因為陽氣生成亢盛,消耗的精、血、津液就會增多,精血,津液(水液)減少,其它如血液中血細胞中的水分先不考慮;陽氣亢盛,機體的散熱功能增強,隨之而散失的就是大量的水液和無機鹽;血液中水分成分減少;而首先受到影響的就是血液循環的總量減少,血液總量減少,當然脈管空虛,血管中以陽氣充盈血管,這是陰虛所形成的血虛現象。 這种血虛主要是由於陽盛,血熱,氣熱而致陰精散失所引發的血虛。 “溫則消而去之。”就是陽氣亢盛,氣熱、血熱而使陰液,陰精散失的生理現象。 按之脈搏浮而無力。 如汗證,就是陰虛而引發血虛的症候群之一;正如《靈樞·營衛生會篇》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盜汗證、咳血,咯血、尿血就是屬於陰虛證所引發的症候群的表現。

2、陽虛與氣虛:

“寒則泣不能流,血之所並為氣虛。”是指機體陽氣生成不及,也就是機體屬於陽虛陰盛型體質,而又感受寒邪,使機體氣血凝聚而運行不暢,氣血運行不暢,臟腑生理功能所需之能源、能量物質不及,臟腑功能紊亂,陽氣生成減少,所消耗的陰液,陰精減少,又因臟腑功能不及,血液中的各种血細胞生成不及,血液中液體成分增多,血液的質量不及,血脈中陽氣不及,而使脈管氣少血少而空虛,按之脈搏空虛無力,其實是謂氣血兩虛。氣血兩虛,屬於陽虛證。 如心陰虛火旺,脾土旺,而肺氣虛,所引發的氣虛證;如咳證、痰證、自汗證,哮喘證等等就是氣虛所引發的一類症候群。

形成這種虛實病理變化的原因,就是天之寒暑濕風燥火六淫之氣侵入那些體質虛弱的人體,而使邪氣與人體之氣相合增多,而破壞了原本處於平衡狀態的陰陽之氣的運行規律,使陰陽氣血失去平衡,氣血的分佈運行紊亂,臟腑的生理功能紊亂;也就是外邪所侵入的髒腑之氣發生變化,或者使原本衰弱或旺相的髒腑之氣,因為運氣的加入,使其變得亢盛,或使本臟腑發生病變,或者由於亢盛而克抑所克之臟腑,或者反侮克我之臟腑,而使疾病發生。 正如《素問·五運行大論》曰:“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侮反守邪,侮而受邪,寡於侮也。”

以上我們研究了陰陽與實證,虛徵的關係;實證有陰陽之分,虛徵也有陰陽之分;實證和虛徵是機體陰虛和陽虛之體質,感受外邪風雨寒濕及飲食起居不節,而形成的病理變化的幾類不同表現形式。

( 四)陰陽與寒濕熱燥風證:

1、陽虛與寒證

(1)寒的概念 :寒;寒在天之六氣風寒署濕燥火之中為寒;寒在地之五行則應藏為水;寒在四時則為冬天;寒在人體則為腎臟;腎主水液,為陰寒之物。 正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曰:“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素問·六節藏象論》曰:“腎,為陰中之少陰。” 少陰,就是比較陰寒而陰又較少之義 。

(2)人體體質與寒 :寒,以人體體質而言,則是指由脾腎陽虛,腎臟的生理功能受到脾土的克抑而衰弱,腎臟的生理代謝功能衰弱,生成的熱能不及,而且其它能產生熱能的髒腑如肝、心等功能不及,而使機體對腎溫化水液,對陰液的氣化功能降低,水液排出增多和水液內聚增多;所以就總體而言,機體總體陽氣生成不足,而使人體有怕寒喜熱尿多的徵象。

(3)寒證 :寒證則是由於原本就功能不及的腎臟感受寒邪,或脾土感受濕邪,使腎臟的生理功能更加不及,一方面由於腎小管對尿液中的水分及其它物質的重吸收功能低下而使水液排出增多;另一方面由於心、肝,肺、脾等臟器的功能不及,對水液運化的功能不及,而使水液的代謝不及,水液內聚於皮膚,臟腑、腠理等而形成的一組病理變化和一些列列徵候群。 正如《素問·逆調經論》:“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用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不遠熱則熱至,不遠寒則寒至。寒至則堅否腹滿,痛急下痢之病生也。”寒證是陽虛證病理變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寒證是陽虛型體質發生病理變化的結果。 如痺症,各種痛證,就是寒證演變而來的徵候群。 正如《素問·舉痛論篇》曰:“經脈流行不止,環週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2、陽虛與濕證:

(1)濕的概念 :濕,其在天之六氣為濕,在地之五行為土以應化;在四季則為長夏;在人體則為脾臟;脾主運化水穀精微,運化水濕,主統血,主肌肉四肢。 脾臟是陰中最為陰寒的髒腑。 正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曰:“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2)人體體質與濕 :濕,以人體體質而言,是指肝脾陽虛,脾陽虛,以及脾肺陽虛,脾腎陽虛型體質所致的機體臟腑生理功能低下,生成的陽氣不足,使脾土運化水穀精微物質,運化水濕的功能不及;脾統血的生理功能不及;使肺臟主宣發肅降氣機,機體通調水道,腎臟主排泄水液,藏精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不及,而使機體總體的生理代謝功能低下,陽氣生髮功能不及,使機體的水濕運化不及的體質特徵,生理狀況下,機體通過自身的調節功能而使機體的陰陽之氣處於基本平衡,但卻有生理代謝緩慢徵象存在的體質特徵。

( 3)濕證 :濕證則是由於原本就屬於陰臟而生理功能又處於 ​​低下狀態的脾土感受濕邪,使機體臟腑的生理功能由於脾土的旺相,運化水穀精微的功能,運化水濕等功能,使肺臟參與通協助通調水道等生理功能,使腎臟排泄水液等功能紊亂;而發生的一大組病理變化而引發的一系列症候群。 濕的含義,主要是水液的運化排泄失常,水液停聚於機體各個部位而形成的病理徵象。 水液停聚在脾土所主的胃腸,則為脾胃虛寒,泄瀉,水穀不化,停於肌膚則為水腫;聚留於肺臟在為痰飲、虛寒性咳喘,胸悶;旺土克抑腎水,可引起肢體面目浮腫甚至排尿不利,或尿液清冷等徵象,脈象浮而細軟。 當然濕證還有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 正如《靈樞·週痺》曰:“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痺發,發則如是。”

經文雖然是說周痺發生疼痛的原因,但是也能從側面說明濕證發生的外在因素,就是風寒濕氣。 風寒濕氣是濕證,寒證發生的外在因素,也是所濕證發生的主要外在因素。 正如《靈樞·百病始生》所言:“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

濕證是陽虛的徵象,而濕證又可以演化出一系列症候群;如痺症,就是濕證的症候群之一。 正如《素問·痺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以冬遇此者為骨痺,以春遇此者為筋痺,以夏遇此者為脈痺,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痺,以秋遇此者為皮痺。”這裡的至陰是指脾,脾為至陰,脾主肌肉。 肌痺就是肌肉疼痛麻木之狀。 而骨痺、筋痺、脈痺、肌痺、皮痺久而不愈,就會傳舍於相應的五臟而發生五臟痺。

濕證演化的另一結果就是氣滯血瘀;這是因為機體臟腑功能低下,氣血的生成不足,氣血運行的動能不足而發生的必然結果。 假如我們將白血病、以及某些癌症的發生與肝脾陽虛,脾陽虛、脾腎陽虛、脾肺陽虛所引發的氣血瘀滯聯繫起來研究,興許能夠發現這些疾病發生的原始病因。

總之,濕證是陽虛證病理變化的一部分,陽虛證與濕證也有因果關係。 而氣滯血瘀則是陽虛證病理演化的結果。

3、陰虛與熱證:

(1)熱的概念 :熱在天之六氣為熱為署;在地之五行為火以應長;在四季為夏天;在人體為心臟;心主血脈、主神明,主汗液、開竅於舌。

(2)人體體質與熱 :熱,以人體體質而言,是指以心為主的生命器官的生理功能旺盛或者平和時,所生成的熱量足以維持人體的體溫,足以推動氣血暢通無阻的運行,足以使機體的新陳代謝處在頻率快,質能高,使機體的陰陽之氣確實處在陰陽平衡的狀態。 這是言熱對機體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這裡熱可以是熱能。 熱證應該包括燥證、風證的病理變化在內 。

( 3)關於熱證的徵象;

熱證,是言陰虛之人感受風雨寒濕署之氣而使人體發生的一系列病理變化而出現的發熱症狀,有的是持續高熱,有的為慢性低熱,有的發熱而汗出,熱不退。 或皮膚熱,或心熱、或肌肉血脈均熱。 正如《靈樞·刺節真邪》曰:“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內熱相摶,熱於懷炭,外畏綿帛近,又不可近席。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槁、臘幹嗌燥,飲食不讓美惡。”經文對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引發的極熱的病症作了明確論述,內熱外熱積聚在一起,使人就如懷中抱著火炭一樣燥熱難受。 這就是說熱證是陰虛內熱者感受外邪而使陰虛陽盛變化到非常亢盛的狀態。 正如《素問·熱論篇》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熱病,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那麼,是否可以說陽虛陰盛者,感受風寒署濕之氣時,就不會發熱呢? 還是讓我們通過對《內經.》理論的研究來理解吧。 《靈樞·刺節真邪》曰:“虛邪之中於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摶於骨,則為骨痺;摶於筋,則為筋攣;摶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摶於肉,與衛氣相摶,陽盛者,則為熱;陰盛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摶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痺。衛氣不行,則為不仁。”“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摶,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就是說,不同體質的人感受風寒署濕,開始都會有畏寒,發冷,毫毛豎立,腠理開洩等症狀,當然這是邪氣侵入淺表部位,屬於表證;但是當邪氣侵入深部之時,就會有不同的表現;屬於熱型體質者,則發熱;體質寒者則為寒。 而且經文還指出,寒熱相互搏擊,就會出現寒勝或熱勝兩種狀況,寒勝當然是指體質原來就寒者,寒重而勝;體質原來熱者,熱重而勝;但因為人體體質本來就有寒熱虛實之別;所以,熱勝則熱;寒勝則寒;以人體體質的陰陽屬性而論,也是比較合理的。 如陰虛內熱者外感寒邪引起的發熱證;這是因為寒邪侵入皮膚,而使皮膚腠理閉塞不同,內熱不得外散而引起的發熱;又如外邪感六腑之陽而引起的發熱證;外邪感五臟,熱邪內鬱,所引發的各種徵候群;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熱瞀瘛,皆屬於火;”“暴瘖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胕腫疼酸,氣逆衝上,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於熱,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其次熱證還有一個陰虛內熱毫散陰液,水液,津液,血,精,以及情志失調病理變化所引發的一系列症候群。如血鬱證,氣鬱證,癲狂證等等。

4、陰虛與燥證:

(1)燥的概念 :劉河間《素問·玄機原病式.》曰:“諸澁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劉河間說,凡是不光滑,澁滯,乾燥,枯萎、涸幹,以及皮膚乾燥,皴裂或者皮膚粗糙,蛻皮,皮膚能一層一層揭掉者都屬於燥,燥就是乾燥。

燥以天之六氣而言,為燥氣;以地之五行而言,為金為收斂,以四時而言,為金秋;在人體為肺臟;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與肅降;通調水道,主皮毛。 開竅於鼻。 肺為氣之本。 肺為陽中之太陰。

( 2)乾燥發生的原理:燥在天之風寒署濕燥火六淫中,寒濕燥為三陰;風署火為三陽;而燥以季節而論,長夏為濕,秋為燥,也就是秋季濕氣比長夏少;所以燥,就有一個從濕變化到干燥的過程或形式;比如剛剛洗過的濕衣物,如何讓他乾燥呢? 一般的方法不外乎火烤、風吹、太陽曬;所以燥就與風與火熱密切相關;風與太陽曬,火烤的結果是使水分流失。 正如《易·乾·文言》孔子曰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失,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易學指出,聲音相同者,就會相互應合,氣息相同者,就會相互尋求,水濕流失了,物體就會燥熱,雲和龍都是在天上顯現威風的;風和老虎都是在地上顯現威風的;那麼雲與龍同是天上之物,風和老虎就同是地上之物了;這就是物以類聚的含義;物以類聚就是以它們的相同之處或相互依存的特點而論類;龍與雲,風與老虎它們的性質雖然不同,但是它們顯揚威風的空間卻有相同之處;所以龍與云同時天空之物,風與虎同是地上之物; 也就是說,火雖然為陽,燥雖然為陰,但是燥與濕與火卻有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特殊性,火可以使物體的水分流失;風也可以使物體的水濕流失,流失之後,物體就會乾燥,燥熱;所以燥是風和火使物體發生變化的結果。 所以,風、火與燥是因果關係。

(3)人體體質與燥 :就人體體質而言;肺陰虛是肺燥的基本因素;而心、肝、腎、陰虛火旺,均可致肺熱肺燥。 因為心、肝腎均有經絡通於肺,心肝腎之臟陰虛火旺可以通過經絡而傳輸與肺,使肺熱而引發一系列疾病,其中肺結核是最常見疾病。 其次肺燥所引起的干咳無痰,或者痰中帶血,或者痰液膠粘難以咯出,小便短少,大便乾燥,毛髮不榮等等。

(4)燥症 :燥證是火與風作用的結果。 如痿證,就是陰虛陽盛、火熱、風、使機體水液流失而發生的一組症候群;它包括肺痿之徵,心痿之徵;肝痿之徵;脾痿之徵,腎痿之徵; 肺痿是由於肺氣熱而使皮毛衰變,及肺臟之病變,甚至腿部發生病變;心痿是由於心氣熱 ,而使上半部血脈旺盛,下半部血脈衰少,而血虛;血虛則腿之關節及肌肉得不到營養而廢用為脈痿。 肝痿是肝氣熱 ,使肝所主之筋膜乾枯,而筋攣縮為筋痿;脾痿是脾氣熱,胃乾枯,脾所主之肌肉使其津液乾枯,為肉痿; 腎痿是腎氣熱 ,而使腎所主之骨乾枯而骨生髓之功能減退。 正如《素問·痿論篇》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 ​​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洩口苦,筋膜幹,筋膜幹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這裡我們研究火與燥的關係問題,目的在於研究由於乾燥,燥熱使皮膚變得粗糙,乾裂,皴澁與肺臟和燥熱乾燥的關係。 比如很難治癒的魚鱗病,不就是由於人體體質屬於肺陰虛或心肺陰虛與脾腎陽虛,而又遇到火熱(包括感受風寒而發熱,或者過量服用燥熱性藥物,或者母體自身肺陰虛火旺,而使胎兒在母體內受到火熱的熏蒸,而使胎兒發生此種疾病;當然,家族性遺傳是魚鱗病發生的主要因素),的熏蒸,使嬰兒的皮膚發生病變;當然,這個變化過程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具體機理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燥證是火證,風證,演化的一種結果。 燥證屬於熱證。 正如《陰陽應像大論》曰:“燥勝則乾。”

5、陰陽與風證:

(1)關於風的含義 :風在六氣中屬於陽,因為風可以使水液流失而乾燥;風的速度快力度大而為陽;《周易》與《內經》將五行五方的西方命為燥金之位;就是因為西方,西北方風多風而雨水少,乾旱乾燥之故。 所以風與乾燥也是因果關係。

風在天之六氣為風,在地之五行為草木,在四時為春季,以應生,在人體為肝臟;肝藏血,主疏泄,主筋,主目,其華在爪。

(2)風的陰陽屬性 :風有寒熱之分。 這裡的寒熱是指不同季節的風的溫度的高低度不同而言;風邪中於人,既有涼寒之風,又有燥熱之風,又由於人體體質的不同對於 ​​人體感受風邪,不是指風的溫度而言,而是指人體體質的不同,而使疾病發生不同的變化而又有陰陽之別。 正如《素問·風論篇》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癧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

(3)風致病的原理 :《風論》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洩;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熱。”“癧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潰瘍。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癧風,或名曰寒熱。”“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這是《內經》對於風證致病原理的論述。 風邪侵入人體開始潛藏在皮膚,使毛孔閉塞,氣血內外不得交通,風的性質善行而變,當人體皮膚腠理開時,就會感到寒涼,腠理閉時,就會感到熱;寒則使人飲食不佳,熱則使人肌肉消瘦,這就是寒熱證。 以及由於風邪侵入經脈而引起的癘節風等等,均屬於風證。

而風中於五臟,為五臟之風證,五臟之風證各有不同的五色和症狀。 而人體之體質為肝脾或脾腎陽虛者,最易感受風邪而為寒痺。

( 五)陰陽與表裡:

1、表裡的概念 

表是指外,淺表;裡,是內,深部。 表里之義,來源於《內經.》“司外揣內,司內揣外,和揆度奇恆,”以及臟與腑之表裡;經絡所分佈部位之表裡。 《素問·玉版論要篇》曰:“揆度者,度病之深淺也。奇恆者,言奇病也。”揆度奇恆的方法主要是通過觀察患者的五色,切按脈搏,辨別患者的神氣,而測度疾病的深淺,辨別疑難奇病.《靈樞·外揣篇》曰:“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請藏之靈蘭之室,弗敢使洩也。”司外揣內是通過觀察疾病體表的徵象,來推測內臟疾病變化的情形;司內揣外是指已經對疾病的內在變化狀況了解,就能推測顯現在體表的徵象。 司外揣內和司內揣外這種方法,是陰陽變化規律最重要的體現,也是天地自然變化規律必然性的體現。

2、以經絡而言表裡:

《素問·陰陽類論》:“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遊部,此知五臟終始。三陽為表,二陰為裡,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里。”三陽是指足太陽膀胱經,太陽膀胱經為經;太陽膀胱經起於眼睛的內眥,上行頭頂,沿著背部下行,分佈於兩腿後正中,統率全身陽氣,所以為經;二陽是指足陽明胃經,陽明為緯,陽明胃經起於鼻旁,其經脈分支網絡人體前面的腹部,所以為緯;一陽是指足少陽膽經;少陽為遊部;少陽膽經起於眼睛外眥,其經脈循行與人體的側面 ​​,其前部與陽明經匯合,向後與太陽經匯合;所以為遊部。 足三條陽經與手三陽,統率人體上下,前後,外側陽位的氣血;所以三陽為表;三陰是太陰肺經;太陰肺經起於肺,下屬大腸,肺為人體胸部的淺表之位,太陰肺經為陰經之表;二陰是少陰心經,心經為陰經之裡。 一陰是厥陰肝經,厥陰為陰經之終。 這是以三陰三陽經脈而論表裡 ​​

3、以六經辨證及病變性質論表裡 ​​

從六經辨證而言;太陽主表,陽明主裡;少陽主半表半里;而三陰之經統屬裡證。 從病變性質而言;三陽病多熱,三陰病多寒。 從邪正而論,三陽病多實,三陰病多虛。

4、以人體部位論表裡 ​​

《內經》對人體陰陽之分,外為陽,內為陰;那麼表就為陽、裡就為陰。 這是陰陽與表裡的關係。 表是表示疾病發生在淺表之位;裡是指疾病發生在深部,臟腑,筋骨;這裡的表裡是以位置的深淺而言陰陽。

所以,表裡是指感受外邪部位的深淺、經絡,臟腑的不同以及病變的輕重、緩急而所表現出的一系列症候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紫微品明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