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這部片的時候

有偷偷問過自己

如果沒有看過第一部《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

我會想看嗎?

看的時候 其實我是一陣暈眩的

因為裡面每一段對話

都讓我想起和某個對象談話的內容

"想法"、"在敘述的過程裏面去表達自己"、"交換眼神"、"不間斷的笑容"

"從瑣碎的想法到深入內心的欲望"

真的好像應該跟導演和兩位演員同時也是編劇的他們說聲謝謝

看這部電影就像是進入一段段本來就會發生在我們生活的劇情

短時間內起了聚焦作用也有著照鏡的意味 (很像依個人的老後 作者""提示的~我們是透過電影和文化預習人生的)

-----------------------------------------------------------------

上一回 我們說到哪? 這次的話題是?

經過這些年  妳過的如何?

年紀?理想?

(怎麼看不出來 原來"她"的角色有點點情緒化呢 !)

 

-----------------------------------------------------------------

我想伊森不是大老遠從美國飛到巴黎去跟茱兒抱怨家庭生活的不美滿吧?!

只是

人們在原本的感情生活中的不完美很可能造就一段出軌的感情

片子裡面什麼都沒說唷

就算最後聽著Nina Simone的時候

伊森先生明明快要錯過登機時間

卻怎麼也不想離開

茱兒隨著音樂旋律起舞

陶醉其中的時候

坐在觀眾席上的我們會不會有點點擔心在美國四歲的兒子

還有遠在某個槍林彈雨攝影的男友

(我的冷汗直流.......實在浪漫不起來)

比較起壓抑著失去家庭生活熱情的伊森

容易隨口抱怨家庭生活或者感情生活的我們

真的要十分注意

沒有人不在意感情裡應該伴隨的權利與義務

也許原本的感情生活有些那麼的不如意或者爭執

應該要冷靜並且客觀地看待(雖然說非常不容易)

一昧地逃離溝通和相處

恐怕會釀下更多的誤會和後悔

----------------------------------------------------------------

 

 

如果枕邊人不能當朋友

不能傾吐心事

那麼

這段感情會很難有繼續維持下去的動力

男人只好大量工作

把自己埋在事業裡面

女人只好假裝自己不對生活有期待

機器家庭就此誕生

為了跳脫出家庭溫情維繫困難的事實

只好把責任、精神、道德標準等等理性意識拿出來當作擋箭牌

12小時內飛過9個城市的伊森

其實早已經累的想要大罵"Fuck"了吧

 

 

 

 

 

 

 

 

 

 

-----------------------------------------------------------------

我常常會覺得

如果要經營一段感情

勢必要溝通

說話  擁抱  吃飯  喝水  聽歌曲

走路和散步  牽手

都是極需要的培養感情小細節

街道會變成一個重要催情關鍵

由於現實生活中無法有背景音樂

也記得在腦海裏輕輕響起我們內心的旋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紫微品明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